是誰,阻擋手語的路?

聾聽講座有感─「是誰,阻擋手語的路?」

我曾經是〝口語族〞,當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生活並不是過得很快樂,其實我的快樂很虛偽、很空虛、很孤獨。內心的矛盾悄悄萌生影響到我的人際發展。我帶著困惑複雜的心情去看這個世界,帶著我不能理解的人事物。曾經有一個人告訴我,我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很像〝機器人〞,講話總是卡卡的、斷斷的,沒有連接性,說不出四聲,操著一口不標準的發音,也無法完整講得一口流利的話語。我對於聲音有一種特別的執著。坦白說,這也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對我口音的評價,我也只好默認了,繼續面對過機器人生活。(笑~)

記得多年前我和一位朋友不小心談到敏感的話題,滿好笑的是我們在公共場合上〝打手語〞吵架,多麼有趣的畫面呀~可是場面鬧得有點小不愉快,隨後又繼續回頭吵啊吵得沒完沒了!在爭執的過程中我們彼此激辯彼此思考,然後我花了很多的時間,付出心力去理解,也確定了這個長久以來潛伏在心裡的想法。於是我們放下爭執與偏見,明白知道彼此理念不同,因此我們各自分道揚鑣。同時,我也檢討我自己,當我去暸解這個社會文化,從全面觀察自己摸索深入接觸,一一分析「聾人文化」、「聽障文化」、「手語文化」等手語語言相關的發展由來。在不同時代和不同人、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構成各族群的差異性文化多樣性,讓我大開眼界,意外發現了很有趣的理論,親身感受文化多元豐富,但也意外發現了整個社會欠缺同理心。就像推行聽障教育回歸口語融入主流環境,在我這邊我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儘管經歷回歸主流的教育,我還是像個機器人一樣,在同一個圈子裡顯得格格不入,好像在心裡缺乏某一種東西。我們沒有辦法表達把真實的自己呈現,最終只能成為別人所期待的樣子來美化自己。在我認為教育決策所帶來的影響,是缺乏完整認識的結果。

台灣是一個思想保守的國家,放眼望去歐美國家致力推動手語教育、雙語教學數十年,可是幾十年過去了,台灣手語仍舊被人們貼標籤。如果能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能夠讓我們有更大的多樣性。我們是有著種種固執想法的人,若沒有察覺當中,就這麼依照自己的堅持而生活著,就會讓彼此分化。反觀手語—縱然已獲得國家語言法的特殊地位,坦白說,在一切有聲的語言中,這個無聲的語言仍然像空氣一樣,被世人所忽視。我很謝謝那位朋友,也很感恩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遇見不同的人,你們讓我重新思考,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讓我看見聾老這一輩,去重視長者的過去經驗,並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文化每一個族群,賦予給我們現在的資源以及我們的使命。謝謝教會我「自我認同感」這個課題。

〝手語是聾人最驕傲的語言,是獨特的特有的母語!〞

最後,我要感謝魏理事長邀稿請我寫這篇心得,讓我有一個出口管道,勇敢的寫這一篇(希望這是最後一次了XD(哈)),想讓大家知道我對於這幾年的看法。老實說我曾經幻想過,想做一篇研究國內手語翻譯人員,為什麼他們的手語打得這麼好啊?!(哈) 真的很開心有幸參加這場活動,透過講座瞭解很多這方面的知識。特別感謝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劉秀丹和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系主任邱倚璿兩位主講人教授,帶來很有趣的互動,最讓人開心的是,研究報告發現台灣手譯員,記憶比美國好。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感到無比驕傲(笑~)。也很感謝聾人老師們親自上台示範聾翻譯,期待下次舉辦這樣的議題講座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增加被看見的機會。手語是個很有趣的語言!特別感謝安排手語翻譯服務和同步聽打服務,落實資訊平權,創造吸收新知無障礙環境。這是一場素質很高的研習,滿滿收穫,心中滿是感動~

我會永遠記得3月10日台北的好天氣。太陽暖暖的讓每一個人臉上掛滿笑容,聚焦在聾聽團結一條心充滿熱情。現場氣氛熱絡不斷親切感十足。願我們用愛灌溉並散發正向能量,讓手語的種子遍地開花、欣欣向榮(聾)!

筆名 朵朵 2018.03.31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