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手譯多重角色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直播 楊雅婷
我是一個聽人,也一個主要服務兒童青少年的諮商心理師,又是一個新竹手語翻譯員培訓班的學生。因為工作時接觸聾學生而開始接觸手語和學習聾文化,當自己一人苦於尋找相關的知識及資源時,看見台灣手語翻譯協會辦了「課堂手語翻譯工作坊」,心裡有說不出的興奮,但可惜因為時間不允許而無法參加。好在科技發達,協會也樂於分享資訊,讓我可以在粉絲專頁上看直播影片,所以我一口氣看完四場工作坊,也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與經驗,更促使我從「聽人、諮商心理師、手語翻譯員」三個不同的位置,思考聾孩子現階段學習的處境以及我可以做些什麼。對此我對協會的用心和參與工作坊所有的夥伴致上我最深的感謝與感動。
這四場工作坊涵蓋全台灣,從台北到花蓮,有美國與台灣教育翻譯員相關法律的演進與比較,有接受過手語翻譯服務的聾人和提供課堂手語翻譯的聽人翻譯員的分享,也有從國小到研究所的課堂翻譯狀況,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清楚地看見在各種發展階段中聾學生的需求和困難,以及了解手語翻譯員在不同階段的角色轉變。這為何重要呢?因為我身為一個學校的諮商心理師,若是知道聾學生在學習上的需求和可能遇到的困境,我將可以協助學校和家庭建置一個更友善和更合乎發展階段的涵容環境,如此可以促進聾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其情緒和行為問題。另外,當我轉換成手語翻譯員角色時,我更清楚自己可能需要具備的能力有哪些、在學校系統中扮演或被期待的角色是什麼,以及需要更多的彈性以因應各種不同的狀況。
看完工作坊後,發現多個手語翻譯員都遇到多重角色的困境,不像美國的教育手語翻譯員能只做翻譯的工作,台灣的手語翻譯員會面臨到得同時扮演手語翻譯員、手語老師或促進學生人際互動的角色。根據我在國中小、高中的實務經驗,對手語翻譯員多重角色的困境提出兩個解套的方法:
一、建議學校聘請手語老師
手語老師有兩個功能,除了個別教聾學生手語外,還可以教全班同學和老師手語,聾學生在一般聽人學校內仍是需要有人際互動,假使聽學生和聽老師都不會手語,聾學生的手語也無處可以使用,相對的就不會有學習手語的動機和進步的機會,更嚴重的是一旦無法與人順利溝通,可能會造成學習遲緩和人際困境,進而衍生出許多情緒與行為問題。為了促進聾學生的手語學習和人際溝通,同時也教育聽學生尊重多元文化,專門的手語老師及班級手語課是必要的。
二、轉介給專任輔導教師
當手語翻譯員發現服務的學生有人際互動或溝通上的需求,比如很想要有朋友、不知道該怎麼融入同學、情緒表達困難、人際互動技巧不足等,都可以跟班上導師討論,請導師轉介給學校的專任輔導教師,專任輔導教師會協助做班級輔導或是安排團體輔導,此時手語翻譯員可以由學校聘請到班級輔導或是團體輔導的課程時段中進行翻譯,這樣手語翻譯員既可以回到單純翻譯的角色,又可與專任輔導教師一起合作來促進聾學生的人際互動。
另外,針對於聾孩子的教育,對手語翻譯協會我有兩個建議:
一、廣設手語班,讓聾孩子從小就能學習手語
手語翻譯員只有在聾學生會手語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的發揮功能。加上手語是聾孩子的第一語言,中文是第二語言,當第一語言學習好之後,第二語言才能將第一語言當成鷹架,相互對應來學習。因此從學齡前,父母和幼教老師就需要學習簡單的手語,並教導聾孩子利用手語與家長溝通、表達情緒,如此兒童早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才能順利,也才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國小後更要持續學習手語,未來手語翻譯員入班服務時,聾孩子才能看得懂,教學相長下,更能獲得豐富的詞彙來表達自己和認識世界,心理的孤獨與困境也得以減少。因此我建議協會辦理兒童手語老師的訓練課程,並在各地廣開手語班,讓兒童、家長、學校老師有更多機會可以學習到手語。
二、辦理「聾文化和聾學生需求的專業知能訓練課程」
聾孩子在一般聽人學校是極度弱勢的,特教專業中聾人教育只是其一,並不是每個特教老師的必修。目前多數的聽人學校對於聾文化、聾孩子的特質和需求、學校需要提供的必要協助、學校可以申請的社會資源有哪些,都不甚清楚,常常都是接到聾學生後才開始尋覓資源,等到了解時多為時已晚,讓聾孩子失去了許多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我建議未來協會可以建議政府提供經費給協會,由協會提供聾文化和聾學生需求的專業知能訓練課程,讓有聾學生入學的學校或機構提出申請,一方面可以讓聽人學校對聾文化有先備知識,同時也知道哪裡有資源,當遇到困難時學校可以立刻諮詢,減少學校系統反覆摸索的時間。
最後,謝謝如君老師的邀稿,讓我可以出一點微薄之力,希望我們一起努力為聾孩子爭取更平等的受教權,讓更多聾孩子能充分展現出內在豐富的才華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