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聽損兒童手語學習:一位母親的觀點與經驗_鄭伊伶、鄭臻貞

聽損兒童手語學習:一位母親的觀點與經驗 (鄭伊伶、鄭臻貞 )

近年來,由於國內外皆致力於新生兒聽力篩檢,使有聽力損失的幼兒能更早被發現並接受介入,科技的進步更使許多聽力損失較重的孩子能進入聲音的世界,因此相較於以往,聽損兒童有更大的機會能習得口語,促使家長逐漸希望孩子僅以學習口語為主,然而在目前以口語為主流的社會情境中,有些目前使用口語的聽損兒童家長仍然希望孩子也同時學習手語。
國外已經有不少學者研究家長對聽損兒童手語學習的看法、經驗與意義,但國內與聽損兒童手語學習相關的研究,多半聚焦於手語學習對於聽損兒童各項發展的影響,對於家長的態度與作法仍著墨不多,因此研究者希望能透過本研究,從家長的角度切入此議題,探討家長支持其聽損子女學習手語的因素。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探究方法,邀請一位雙耳極重度聽損兒的母親—小海媽媽擔任敘事者,和研究者分享自己讓聽損子女學習手語的經驗,並進而詮釋這些經驗對自身的意義。過程中,研究者透過提問來引領敘事者說出故事,並鼓勵敘事者述說故事細節和自己的想法、反應或感受,使故事的情境脈絡能盡量完善。敘事文本蒐集完成後,研究者使用「整體—內容」分析方式來解析文本內容,並形成研究結果。

研究參與者之敘事可形成以下兩個結果:(一)小海媽媽希望保留孩子選擇身份認同的自由。(二)小海媽媽拒絕專業人員阻止學習手語的建議。小海媽媽想要將身份歸屬的選擇權歸還至孩子本身,所以把口語和手語都提供給孩子,以利孩子未來自己做決定。而除此之外,這樣的研究結果還能引用「家庭語言政策」的理論來進一步解釋。家庭語言政策通常由父母制訂,而父母的選擇往往反映他們如何看待及使用特定語言,並影響著他們提供給孩子的語言示範,更與孩子將來會習得何種語言息息相關。同時,家庭語言政策也承載了父母對其親職的期待與實踐,映射出他們想成為「好父母」的期望。如同小海媽媽認知到手語的好處後,認為「學習手語」是對孩子有益的事,因此她持續讓孩子學習手語,即使受到專業人員阻止也依然堅持捍衛自己的家庭語言政策,因為她想要把自己覺得「最好的」都給予她的孩子。最後,研究結果也顯示出有些專業人員仍然存在手語會不利於口語學習的迷思,然而,並沒有證據顯示手語對口語發展有負面影響,反而有研究指出手語有利於聽損兒童的認知、語言、口語及情緒發展,故聽損兒照護之相關專業人員可能也須省思,自己在提供家長訊息及建議時,是否能給予公平且客觀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