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當視形傳譯碰上聽障/聾人學生_林姵萱

當視形傳譯碰上聽障/聾人學生_林姵萱

2023年,我有幸參與台灣第一場實驗劇場視形傳譯訓練課程,初次透由藝術表演和文化近用權的角度認識了手語的另個世界,大開眼界且深受感動,這無疑是擴增了大眾對於手語的認知,更是聾人族群對於自身能力有更寬廣的想像力的機會。在那不久後,一位文藝界的朋友跟我分享了文化部的文化體驗計畫,我喜歡與人交流產生連結,也喜歡表演和藝術之美,更對於打破大眾對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的行動相當有熱忱,我同時也有實驗學校英文老師的身份,因此這個計畫讓我開始思考以「教育」角度推廣視形傳譯的可能性。

透由向文化部申請文化體驗計畫,再與學校談合作。設計課綱之前,我們必須先決定課程適用年齡、配合之課程領域,接著思考課程理念與特色、課程目標,最後設計課程架構與時間,以及相對應的使用空間、道具與設備。課程目標如下:

1. 培養信心,勇於表現自己:讓學生透過手語在肢體語言表達上更加靈活、生動、多元,進而使其在口語表達上也更為勇敢; 透過戲劇練習也能腦筋急轉彎、跳出一般思想框架、發揮無窮想像力。

2. 了解聾人文化,增進同理心:當手語和戲劇融合為一體後,學生能深刻體會無聲語言帶來的豐富性並不亞於口語語言,並認知到世界的文化豐富性,進而尊重不同族群使用的語言,並且更加意識到聾人/聽障族群的存在,喚發其對於身心障礙族群的同理心和關心。

3. 擴增感官體驗,增進美學涵養:表演、視覺藝術結合手語的文藝創作,讓學生體認到聾人/聽障族群除了聽力受限以外,能夠發揮無限可能性,且認知到手語並不受空間限制,能讓其透過肢體動作及表情來呈現情緒和語調起伏,打開感官、感受到它特殊的藝術體驗,並提升美學涵養。簡而言之,我們以表達、文化、美學三種層面將手語帶入教育現場。

即便是幾乎從小接觸手語的聽障/聾人學生,也不見得認識手語跟聾人文化、不見得一定比聽人來得更能展現肢體靈活的表達度、不見得一定比成年聽障/聾人更不被框架束縛展現表演力(仍需要大量的引導跟訓練),也並不明白所謂的聽人、聽障者、聾人等詞彙的意涵和與自身認同的關聯,每一位聽障/聾人學生對於自我身份認同也不一,這也部分說明了啟聰學校的教育方針仍較少著重於聽障/聾人族群文化的深入。但以課程中學生的反應來看,這整個課程對他們來說也是種大開視野,比較可惜的是:課後問卷的設計偏重於對於課程個別環節的喜好程度的選擇題,學生文字表達能力有限,無法給予較多的深入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