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精彩-嬰幼兒手語家長分享
采依爸爸(107年第一梯次家長)
「 阿普頓!你最好過來瞧瞧?」
「 先生?怎麼了嗎?」
「 我把聲音存在機器裡面了。」愛迪生握拳毫無掩飾的激動。
西元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當然上述對話只是想像當時愛迪生雀躍不已的模樣。
人類歷史長河,除了幻想在天上飛,也想保存世界的一切,保留聲音曾是不切實際的夢想。
然而聰明的古代人利用繪畫、文字甚至音符保存聲音資訊。
不過還有另一個族群,雖然聽不到卻能感受聲音、想像聲音的形狀,因為渴望溝通透過肢體進而發展成無聲的語言—手語。
因緣際會下我們全家報名由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主辦”嬰幼兒手語遊戲班”來體驗以手勢取代聲音,聲音形體化之手語魅力。
「 哇~~」
一踏入北聰教室,小朋友們不約而同對各項闖關遊戲感到好奇,我就知道他(她)們已經展開對玲瑯滿目的道具進行想像對話。
九宮格、手指謠、連連看等等,藉由遊戲中學習不同手勢。用雙手比出貓咪,那不是我們家的橘喵嗎?用右手比出飛機彷彿心也隨之翱翔。
「 采依比個六,碰嘴唇上方,有鬍子的男生是爸爸喔!」老師細心教導。
只見孩子對著我很開心地重複爸爸的動作,分享我會比手語的喜悅。
滿載賦歸,途中聽到後座采依不斷夢話,我猜她一定夢到手指謠裡的小綿羊呢
郭子鳴(聽損孩子家長)
107年第三梯次
對於手語,有群人無知地歧視它背後的文化,而忽略手語作為一種語言的本質。醫院告訴我電子耳的黃金期,早療機構告訴我口語的重要性,資訊不對等的生產線造就一批批相同型號的焦慮父母。
有幸接觸手語,也劃破眼前的有色薄膜,進而參與無聲的精彩。
我來了、我學了、我教了,如今也帶阿芬一起,一磚一瓦築起堅固的手語家庭。
107/10/30
『 你的孩子要訓練用耳朵聽! 』某機構苦口婆心的制式回答。
雖然我知道裝上電子耳最終目的是學會聽並且與聽人無異,但只能說是 ” 類聽人 “,而且它仍有局限性。
父母心態總是希望孩子與”正常人”一樣。
不少父母知道手語成效比學會”聽”來的更快更好,然而背後聾字標籤使之躊躇不前。
某個契機之下剛好得知巡輔老師有手語丙級證照。
『 請老師在教學時多多使用手語。』
『 很少有家長這麼主動要求。其實我手語教學只敢針對外籍媽媽生的小孩,一般孩子我不敢使用手語,怕家長抗議,說我貼標籤。』老師無奈回答。
『 老師!你儘管教,我們家採雙語教學。而且我也會告訴迷你寶是多麽地與眾不同。』我笑笑地說。
在電影《怪物的孩子》有這麼一段台詞…
『 為什麼我長不出像父親一樣的牙呢?』小一郎彥疑惑著。
『 不用擔心總有一天會長出來的!』豬王山善意謊言式的回答。
本為人類的一郎彥,嬰兒時遭到棄養而被怪物豬王山撿回收養,在成長時期不斷浮現自我認同疑慮…
「 越讓他相信自己是怪物之子,他就越不信任自己…. 」
所以,不一樣又怎樣呢?